
楚雄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為全國試點之一,始終聚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基層、深入人心,以“點亮火把·新時代文明實踐在楚雄”為主題,著眼群眾期盼,引領群眾思想,發(fā)動群眾力量,創(chuàng)新念好“六字訣”,點起新時代文明實踐“火把”,照亮百姓美好生活。

突出“廣”字,健全隊伍體系,匯聚文明實踐蓬勃力量。組建“1+15+N”志愿服務隊伍,即組建以黨員干部為主體的基層志愿服務隊394支、以專業(yè)人才為主體的專業(yè)志愿服務隊22支、以廣大群眾為主體的群眾志愿服務隊154支、以道德模范、先進典型為主體的特色志愿服務隊3支和品牌志愿服務隊4支,初步形成了以志愿服務總隊為統(tǒng)領,基層志愿服務隊和專業(yè)志愿服務隊為支撐,群眾志愿服務隊和特色、品牌志愿服務隊廣泛參與的志愿服務體系,匯聚志愿服務“星火”力量。目前,全市注冊志愿者10.8萬人,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2.3萬余場次,服務總時長421萬小時。

突出“全”字,組建三級架構,覆蓋城鄉(xiāng)一體服務模式。探索推行“中心+實踐基地、所+實踐點、站+實踐戶”三級延伸服務模式,建成市、鄉(xiāng)、村文明實踐陣地235個,實現(xiàn)文明實踐中心、所、站全覆蓋。明確組織體系和功能定位,下好全市文明實踐“一盤棋”,“中心+實踐基地”作為“最強大腦”進行頂層設計,出臺運行制度,壓實層級管理機制;“所+實踐點、站+實踐戶”注重承上啟下,激活公共文化服務場所、農家書屋及各類文化廣場等資源,旗幟鮮明亮出“我們的陣地”。
突出“用”字,發(fā)揮專業(yè)功能,實現(xiàn)優(yōu)勢資源輻射帶動。整合黨校、教育、文化、科協(xié)等資源和功能,成立理論宣講、教育服務、文化服務、科技與科普服務、健身體育服務5個分中心,做到“一個中心、多點輻射、多重功能”,實現(xiàn)資源整合、共建共享、共聚人氣。目前,理論宣講分中心組織專家學者深入機關、社區(qū)、農村、小區(qū)開展新思想理論宣講5535場次;教育服務分中心常態(tài)化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實踐活動2574場次;文化服務分中心開展“戲曲進校園”“送戲下鄉(xiāng)”“文藝進萬家”“書法進萬家”等文明實踐活動3525場次;科技與科普服務分中心開展科普“六進”活動2567場次;健身體育服務分中心開展不同類型的各類體育健身活動3217場次。

突出“活”字,突出群眾主體,多種模式延伸服務觸角。圍繞宣傳、教育、關心、服務群眾四個主題,注重從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的具體事情入手,確保群眾需求第一時間反饋,群眾困難最短時間解決。圍繞宣傳群眾,打造“專家+百姓”理論講堂;圍繞教育群眾,打造“傳承+互動”教育陣線;圍繞關心群眾,打造“品牌+便民”實踐活動;圍繞服務群眾,打造“群團+專業(yè)”服務聯(lián)盟,不斷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、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(yǎng)。

突出“暢”字,打通供需渠道,著力解決群眾關心問題。以解決問題為導向,實現(xiàn)線上“云服務”與線下志愿行動相融合,推動志愿服務精準化。線上——強化“楚雄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云平臺”與“楚雄青年網”功能互補、與實體平臺協(xié)同運作;線下——推行威楚益兌超市,進行“雙兌換”、參與“雙表彰”,實行“雙兌雙心”。


突出“響”字,擦亮服務品牌,提升服務活力典范效應。在城市——22支專業(yè)志愿服務隊、3支特色志愿服務隊、4支品牌志愿服務隊,把文明實踐活動帶進小區(qū)、把溫馨服務送上家門,讓志愿者的“奉獻指數(shù)”逐步轉變?yōu)槭忻竦摹靶腋V笖?shù)”;在農村——開展“新思想進萬家”“好政策暖民心”“新風尚潤鄉(xiāng)村”“彝歌彝舞火起來”“紅色文化代代傳”“鄰里文明送和諧”“村莊整潔家園美”7類文明實踐活動1.2萬場次。(記者 楊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