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自古以“禮儀之邦”著稱于世,重義輕利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兩千多年前,孔子就主張“言必信,行必果。”此外,我國的語言體系里還有大量諸如“一言九鼎”、“一諾千金”、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”這樣稱贊誠信精神的成語。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,許多誠信人物及故事廣為傳誦。

【誠信小故事賞析】
季札掛劍兌現(xiàn)心中承諾:
吳國宗室季札出使北方大國,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,相談甚歡。徐君對季札的寶劍十分贊許,季札心中暗許:出使歸來,當(dāng)贈予知己寶劍。然而,人有旦夕禍福,等季札歸來,徐君已經(jīng)去世。季札傷痛之余,把寶劍贈予徐國繼位的國君,對方不敢受。隨從也加以阻止,季札說:“我早在心中允諾贈劍與徐君,必須兌現(xiàn)承諾。因為愛惜寶劍就埋沒良心,非廉潔之人所為。”最后,季札把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,慨然而去。
破鏡重圓誠信創(chuàng)造奇跡:
南朝陳國將亡,駙馬徐德言預(yù)料妻子樂昌公主將會被人掠去,事先打破一面銅鏡,與妻子各拿一半,并且相約:若萬一失散,每逢正月十五,就在市集賣這半面鏡子,以尋找對方。陳亡國后,楊素?fù)镒吡藰凡鳎糠昙s定之日,徐德言便到京城賣鏡,年復(fù)一年,不曾錯過一回,終于,他見到一人叫賣銅鏡,與所藏半鏡相合,含淚留詩:“鏡與人俱去,鏡歸人未歸。無復(fù)嫦娥影,空去留明月輝。”樂昌公主得讀此詩,悲痛欲絕。楊素知道來龍去脈,深為感動,讓公主與徐德言重新團圓。
楊震“不受四知金”不自欺才是真正的誠信:
東漢名臣楊震赴任東萊郡太守的途中,經(jīng)過昌邑縣。昌邑縣令王密是他過去推薦的秀才,深夜來訪,身揣十斤黃金贈之。楊震不悅:“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”王密說:“幕色無知者。”王密羞愧難當(dāng)?shù)馗孓o走了。
楊震何許人也?家境清貧,后來開辦私塾,租田務(wù)農(nóng),清貧生活。他勤勉好學(xué),在儒生中有“關(guān)西孔子”美稱。年過五十方才做官,歷任剌史太守、太尉,清廉慎獨,素面直諫,可惜終受讒言撤職,飲毒酒而死。清官難容的朝代,也難長存。
晏殊樹信誠信是無形資產(chǎn):
北宋詞人晏殊,素以誠實著稱。在他十四歲時,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。皇帝召見了他,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。結(jié)果晏殊發(fā)現(xiàn)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(xí)過的,就如實向真宗報告,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。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(zhì),便賜給他“同進士出身”。晏殊當(dāng)職時,正值天下太平。于是,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(jīng)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(nèi)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。晏殊家貧,無錢出去吃喝玩樂,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。有一天,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。大臣們驚訝異常,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。真宗說:“近來群臣經(jīng)常游玩飲宴,只有晏殊閉門讀書,如此自重謹(jǐn)慎,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。”晏殊謝恩后說:“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,只是家貧而已。若我有錢,也早就參與宴游了。”這兩件事,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,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。